原创 ElfeXu 2024-09-05 21:27 澳大利亚
热爱,真实,创造。
两周前,在办公楼里的白板前,我看着孩子们开完站会,分头忙碌,这句话就突然钻进脑海,并伴随了整整一周的黑客松旅程:"带着热爱,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与创造"。
去年夏天,佳梁就提出了少年创业孵化的想法并进行了一些早期尝试。今年暑假,在众多为爱发电的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以超脑 AI 青少年创业孵化器黑客松的名义,带领二十多个孩子开展了精彩纷呈的创造。
我们最关注"热爱"——孩子是否在做 ta 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在这个焦虑内卷的社会中,即便是小学生,每天的日程也被社会时钟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闲暇时光,又何来自主选择?面对"你想创造些什么"的问题,很多孩子一脸茫然。
因此,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支持孩子找到 ta 的热爱、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项目。
面对孩子的每一个创意,不评判,先听听他们怎么说。不着急用成年人的经验来判断它的可行性,更不拿成年人对世界的理解来分析它的商业价值。佳梁反复说:不要因为成年人的贫穷限制了孩子的想象。
然后,是给予积极有用的帮助——给孩子提供信息输入,激发进一步创想。
YES,AND。
—— 文创里有几个项目的 AI 含量太低?
—— 不评判。这么有趣的创意,已经是很好的开始了。明天带这几位玩风格种子,看是否会产生一些加入 AI 元素的好点子。
—— 我对桌游项目有担心。不好玩啊!规则还冗长看不懂。—— 设计者自己怎么看?—— 他们觉得很好玩。
—— 这就可以了。10 后更懂 10 后,我们不是目标用户。找一些桌游说明书让孩子们参考,看怎样让规则一目了然。
—— 这以后怎么商业化呀。要不还是让他们先看看咱们密室里已有的?
—— 先发散吧。先让他们自由创作,后面总会有商业化好点子的。
很快,我就感受到了孩子做自己的项目,和常见的成人强引导甚至代劳设计、孩子只负责实现并拿奖的科创项目,之间的区别。
正是因为热爱,没有编程基础的孩子敢于舍弃技术导师提供的脚手架,从零开始边学边创造。连续四个晚上兴致勃勃地加班到凌晨,硬是用 Unity 和 coze 创造了一个像素风格的 RPG 游戏。
这样的自驱力在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中,实在是久违了。
表面的"真实"体现在黑客松的办公环境:早晨站会后各自忙碌,需要头脑风暴、集体学习或小范围讨论时就预定一个会议室……像极了真实世界的科技公司。最有意思的是 Vision Pro 赛道的伙伴们,一小群人整整一周闷头在会议室里,可不就是封闭开发的精锐部队。
内在的"真实"则体现在我们敢于让孩子面对真相。不代替孩子做决定,不刻意引导走成功率高的路,而是尽可能全面地提供相关信息,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之所以能做到真实,是因为我们不追求确切的结果。在 VUCA 的时代,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的能力尤为重要。
我们不承诺结果,甚至不承诺良好的体验。因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有美好也有挫折。我们承诺的,是快速的复盘和迭代。
应对不确定的方式是敏捷。上午的气氛低迷,下午立刻调整策略。第三天没达成预期,第四天一早就有了补救措施。这些灵活机动的调整,都来自导师和助教们加班加点的复盘和商讨。
当然,有些问题无法在黑客松期间完全解决,只能在后续继续迭代。例如有些项目给予孩子们的信息输入不够充分。后续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积累,在社群共学时多讨论,相信能激发出更精彩的创意。
还有一些项目,孩子们的能力储备与他们想实现的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时间压力下,孩子们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今后我们把活动迭代为"启动营 + 线上社群共学 + 黑客松和路演"后,应该会改善很多。
这些,都已经在迭代的路上……
我不知道有多少大学生会困惑自己"上了那么多年课,却不知到底学到了哪些能养活自己的本事。"大学时代的我就曾有这样的惶恐,直到我开始创造,敲出一些真正有用的代码,而非仅仅完成小打小闹的课堂作业,我才有了确信。
我们的学习行为,需要通过创造来明确其价值;我们也需要用终身学习来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不存在“走出校园、从学习进入到创造“这样的分界线,学习和创造本该交织在一起:把所学用于创造,在创造中找到新的学习方向,并从学习和创造中获取乐趣、满足感与物质的回报。
对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善用 AI 的帮助。上图就是我将前一段文字提供给 Claude 后,它为我生成的示意图。这个图丰富全面,让我自己受益良多。
上周,我在给一所学校的老师们进行"将 AI 用于教育"的培训时,特别强调老师们不要只是用 AI 降本增效或帮学生更好地应试,特别期待我们能共同探索 AI 为教育带来的新可能。
而在这场学习与创造相融合的黑客松活动中,我看到了最好不过的实践。
下一篇文章,我会详细讲解 AI 指导孩子实现 Unity 游戏的案例,以此说明人类导师该如何与 AI 助教协作,共同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指导。
故事还在继续
黑客松只是起点。在超脑 AI 的设计里,中小学生做 MVP,大学生加入做产品化,创业导师加入做商业化。
我们会让孩子的想象与创造,经过孩子自己的努力,被更多人看见,并带来真正的价值。
后续三个月,这批超脑 AI 的孩子们将继续在导师、助教和 AI 的帮助下社群共学与创造,超脑 AI 自身也将快速迭代其运作方式,走出一条学习与创造完美结合的 AI 时代的教育新路。
超脑 AI 会持续滚动招生。接下来几个月的具体计划还没有出来,最有可能的,是新学员在周末 bootcamp 后分组立项,加入老学员的线上社群共学,为寒假的黑客松做准备。因为基本是线上,对学员的自学能力要求会有点高,适合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同学。
我们也欢迎认同我们的教育理想、对孩子有爱心、同时对 AI 技术充满好奇的志愿者加入。在这里,你可以和我们一起“用爱发电”,共创这场创新教育的社会实验,也可以和我们一起学习最新的 AI 技术。我们希望打造一个非盈利目的、可持续、去中心化、使命驱动的“青色组织”。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多AI时代的创新人才,探索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