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强调了一遍基本常识
北京时间10月14日下午,202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公布。获奖的学者有三位,分别是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A·罗宾逊、麻省理工的达龙·阿西莫格鲁,以及麻省理工的西蒙·约翰逊
这三位作者有一个一致的研究方向,就是让一个国家富有或贫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位作者的研究结论,我分别用一句话帮你概括
首先,约翰逊的结论是: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要有【闲着没事干的能人】
一来,有能人你才有创新的能力。二来,这个能人必须得足够闲,至少不能每天为了温饱忙碌他才有闲心去琢磨创新
其次,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两个人的研究结论放在一起说,因为他们合著过一本著作《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
是什么造就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是人种,不是地理资源,也不是文化,而是【包容性制度】
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制度,就属于包容性制度。而相反的制度就叫榨取式制度
在包容性制度下,官方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激励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而榨取性制度则使得社会资源集中在少数权贵手中,打压了创业和投资的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你看看,一个国家想要成功,首先要有足够多【闲着没事干的能人】不能让ta们每天为了糊口疲于奔命。其次要有鼓励创新和保护个人的【包容性制度】
我看完三位教授的结论后第一感觉就是多么“大道至简”的常识,真的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人才不会忘记基本的常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用多年精深的研究,只是为了把朴实的道理又向“游戏设计者”再苦口婆心地强调一遍
对此我之前就写过一篇爆款文章《为啥中老年在欧美很吃香,咱这却被歧视》
有位在北美上学的朋友提问说,“北美的中老年是中坚力量,积极有礼,充满了好奇心,相对来说我们这似乎真有点过了35没啥用的社绘氛围,很多过了35岁的中年人也是自甘堕落,不再好奇了,这个差别可能是什么?”
因为当前北美真正的驱动力是创新经济,比如新能源车、芯片、AI、web 3.0、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等,你会发现0-1都是在此诞生的
创新就需要做很多复杂的事,这些复杂的就需要中老年人,因为他有毕生的积累之后他才能理解,比如芯片设计这块,如果一个刚出道的电子工程师,他可能是没有什么用,因为在这行要做很多年你才能找到那个感觉
而且社绘氛围也有影响,比如如果公司追求不仅要能出活,还要干的漂亮。这就是上面说的需要足够多【闲着没事干的能人】
但目前咱这,很多工作岗位更多强调拼体力,哪怕是你做的是一个白领的工作,是一个研发的岗位,也是需要你做的快,需要你量大,而不是说需要你有什么多年积累的知识,你有复杂的思维
那拼体力的活儿当然是年轻人干的更顺畅,所以就是中年人到了一定年龄,虽然你有很多经验,可是如果这个公司做的事儿就是要赶紧要实现一个什么功能,你快速给我出一个APP之类的,那可能你的一生经验也用不上,你的多元经历也没什么用
所以我们需要有复杂性的创新,不是说简单的说你拍网红,做个不一样的视频那种创新。甚至现在的互联网大厂,也存在很多低能的重复性的劳动,真正有技术含量工作其实是很需要经验的,尤其不是这个模仿或换一个方法这样的创新
再看回美国,你会发现如果你有了一个别人短期内无法超越的技术的话,你就可以气定神闲一段时间,可以养几个大神在公司里面
甚至这样的壁垒不一定是高科技,比如说迪士尼,它的优势在于他掌握了很多IP,有真正的品牌在,就不会跟人打价格战,也不在乎下一部影片的制作周期长了,是延期几年还是怎么着
如果我们再发展一段时间,产生了更多有底蕴的公司,比如最近的《黑神话悟空》,就是给游戏行业的一剂强心针。这些公司多了,每出一个作品都能带动当前行业的水平往前走一点,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就会越来越气定神闲,能赚到更多的钱钱,然后也可以养得起更多【闲着没事干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