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10月14日
18张图,读懂全球供应链之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面临挑战与机遇。本文探讨了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制造业竞争格局、供应链多元化布局、贸易摩擦等方面,并分析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并非完全脱钩,而是更加复杂、多元化,需多国协同配合。如美国企业寻求在印度、东南亚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分散风险,提高供应链稳定性。

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底层逻辑基于中美竞争态势下的大国博弈,并非完全依经济学原理。中国制造业虽领先,但增速趋缓,美国推动供应链与中国脱钩,加征高额关税。

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从曾经的'All-in中国'转变为'中国+N'。亚太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呈多元化趋势,新热点区域不断涌现,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例有所变化。

近岸外包推动东欧和墨西哥等国家与区域的贸易增长,美国力推的'制造业回流'成效未达预期,就业和投资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项目进展有待观望。

中美之间供应链联系减弱,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得到维持,中国通过第三国与美国保持连接,且中国企业增加对相关国家的直接投资。

作为将五洲四海的供给与需求 都联系起来的巨大网络,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变化 ,一直是各界瞩目的焦点话题。它关系到不同经济体的竞争与起落,也深刻地影响 出海企业 的战略布局与发展前景。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中国 在全球制造业领域遥遥领先。不过, 中美竞争、局部冲突等多种因素交织,也给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带来很多波动。

我们很好奇, 全球供应链 正在发生哪些 变化 ?这些变化将对中国产生什么 影响 ?对于那些“ 生于中国,面向全球 ”的企业来说,如何寻找机遇 ,又如何面对挑战 ?

基于此,我们研读了与全球供应链相关的数据与报告,希望能梳理出大概的脉络。主要观点如下:

/ 01 /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长什么样?

经济学家Richard Baldwin的一项研究显示,在 全球制造业总产值 中,中国占据绝对的 领先地位 (35%),份额大致为美国的三倍,日本的六倍,德国的九倍。在产值占全球3%以上的六个国家中,老牌工业国家有三个,即 美国、日本、德国 ,其余三个, 中国、印度、韩国 均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与此同时,在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排名中,中国占全球的29%,约为美国的1.5倍,日本的四倍,德国的六倍。不论是从绝对产值还是附加值来看, 中国的制造业还是遥遥领先的 。

/ 02 /“全球制造业之王”的更迭

Richard Baldwin教授的研究追溯到了 1995年 。当时,中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制造实力相当。1998年,中国超越了德国,2005年中国超越了日本,2008年中国超越了美国。此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增加了 两倍 ,而美国的份额则下降了约3%。

上一次“ 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易主,发生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夕。 美国 花了 将近一个世纪 ,才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 中国 超越美国则只用了短短 15-20年 的时间。

/ 03 /中国制造业增速趋缓,美国推动供应链与中国脱钩

2020年 ,中国的制造业份额超过了 其他全球前十名主要制造国的总和 。不过,中国制造业的增速 已经放缓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例在 1/3 上下浮动。

值得一提的一个大背景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以来,美国推动供应链与中国脱钩,全球进入了 供应链重塑 的时代。

/ 04 /不断加码的关税征收

为了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美国采取了 多重措施 。其中最主要的是, 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尤其是对于电动车、半导体、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等产品,税率为 7.5%到25% 不等。

最新的情况是, 2024年9月27日 ,美国政府宣布将落实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实施 惩罚性关税 ,其中对 电动车 加征 100%关税 (涨幅75%),对 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 加征 50%关税 (涨幅25%),对 部分医疗器械 加征 50%关税 (涨幅50%)。

/ 05 /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从曾经的“All-in中国”,到“中国+N”

受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众多美国企业开始寻求 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特别是 印度、东南亚、中东欧地区 ,来分散风险,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以 苹果公司 为例。一直以来,苹果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2023年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约苹果 95% 的产品仍然在 中国 生产、制造组装 。”

变化正在发生。

依据澎湃新闻的报道, 印度 在 2023 年 组装了 约 14% 的 iPhone。JP Morgan分析师,以及印度商务和工业部长 Piyush Goyal 都曾提到,苹果公司的目标是 2025年在印度生产 25% 的 iPhone 。

正如苹果公司在印度等地加大布局,当供应链开始部分从中国迁出, 东南亚 是主要受益的地区之一。目前, 越南 是企业“中国+N”战略下的首选迁徙地; 马来西亚 成为东盟地区半导体行业的新兴重镇;大量智能手机和药品供应链,则向 印度 转移。

/ 06 /亚太地区,外国直接投资(FDI)分散化,印证“中国+N”趋势

金融时报的数据显示,自 全球金融危机结束 以来,中国在制造业领域获得的 绿地FDI 实际上一直在 下降 。

与此同时,在 亚太地区 ,外国直接投资呈 多元化趋势 ,新的热点区域不断涌现。依据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 的数据, 2010-2014年 ,投向亚太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绿地投资中, 27.7% 都投向了 中国 ,彼时的中国是亚太供应链的绝对中心。但到 2022年 ,这一比例下降到了 4.9% 。反观 越南、印尼、印度 等国家,它们吸收的绿地投资从原来的 33.7%跃升到了56.7% ,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印度,从10%升至21%。这些投资将有机会转化成制造能力和贸易能力。

/ 07 /近岸外包,正在推动东欧和墨西哥的贸易增长

援引 《经济学人》 杂志于2024年9月21日发布的文章 《近岸外包“正在将东欧变成新的中国”》 ,美国和欧盟正限制从中国的进口,欧美公司纷纷开始转变策略, 将生产链转移至“近岸”和“友岸” 。近岸外包能够缩短供应链长度,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地缘政治风险。

比如,美国将 墨西哥 作为重要的近岸外包基地。 美国商务部 的数据显示, 2023年墨西哥开始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对象 。与此同时, 中东欧 正在成为欧洲国家重要的近岸外包基地,未来预计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转移。

/ 08 /美国力推的“制造业回流”,成效如何?

自 奥巴马时代 起,美国历届政府都把 制造业回归 作为其经济政策的关键部分。从奥巴马政府推行的 再工业化 和制造业复 兴 ,到特朗普政府的 制造业回归 ,再到拜登政府的 一系列制造业复兴政策 ,都服务于 美国制造业回流 的目标。

然而,多种迹象表明,美国力推的"制造业回流", 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 。

先看 就业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2年 以来,美国制造业领域的岗位雇佣一直呈 下降 趋势; 2008年 之后,美国开始重视制造业的回归,制造业就业实现 小幅回升 ; 2022年 一系列新法案推出后,制造业就业也有 一定程度的回升 。但是 与2002年相比 ,美国在过去20多年里, 流失了二三百万个制造业岗位 。

再看 投资 。与就业情况类似,每一次新的法案出台之后,都会带动一波投资的增长。不过,当这些法案的效应慢慢减弱之后,相关投资又会回落。以2022年8月9日通过的 《芯片与科学法案》 为例。法案通过后,催生了 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行业 的建筑分项投资的高速增长,增速一度超过 200% 。不过, 2024年 之后,相关投资开始 放缓 。

依据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公布的数据,截至 2024年4月 ,全美各地宣布了超过 80个 半导体相关的新项目,吸引了共计 4470亿美元 的投资,投资计划主要用于新芯片制造厂和封装设施的建设,以及现有制造厂和封装设施的扩建。

不过,这些投资的进展和结果还 有待观望 。因为过往有些投资遇到了 进度滞后 或 无限期停摆 的挑战。以 台积电 为例。公开报道显示,自 2020年5月 首次宣布赴美设厂以来, 台积电累计宣布投资额达650亿美元(约为台积电三年的净利润) 。这是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外方直接投资项目 。4年过去了,直到 2024年9月上旬 ,台积电亚利桑那厂才 开始小批量试生产 。

/ 09 /中美之间的供应链联系在减弱,但中国是可以被绕开的吗?

牛津经济研究所于 2024年1月发布的 一 份报告,统计了 中国占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间产品进口的比例 。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 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所占的比例,从 2018年 的 18.5% 下降到了 2022年 的 14.1% , 2023年上半年 ,这个比例进一步下降到了 11.4% 。除美国外, 日本 从中国进口所占的比例也呈小幅 下降 趋势。

然而, 其他主要经济体 所进口的中间产品中,来自中国的比例都在 上升 。在 发达经济体 中, 德国 、 英国 和 澳大利亚 最为明显。在 新兴经济体 中,中国占 巴西 中间产品进口的比例,从22.2%上升到26.4%。一定程度上,这说明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得到了维持 。

/ 10 /中国的供应链,正在通过第三国和美国相联系

除 中国 以外, 美国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国是墨西哥 、 加拿大 、 日本 、 德国 、 越南 。在这五个国家中,除 日本 外,中国在其进口市场中的份额都在 增加 ,而且是其第一或第二大进口伙伴。

这说明,美国只是降低了对中国的 直接依赖 ,中美之间正以一种 新的方式 在保持连接——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向其他地区的转口贸易,或者在这些地区再组装后,把产品销往美国市场。

更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企业正在增加对 越南、墨西哥 等国家的 直接投资 ,把部分 生产能力转移 到这些国家。这样将有助于中国 维持 在美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最终份额。

以被誉为“世界工厂”潜在继承者的 印度 为例,印度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较 高 。依据智库全球贸易研究计划(GTRI)发布的数据,2024财年,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额 突破1000亿美元 ,时隔两年,中国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印度 最大的贸易伙伴 。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 产品种类丰富多样 。或许出人意料的是,作为全球知名的仿制药生产大国,印度从中国进口了 大量化学品和药品 。同样来自GTRI的数据显示,仅在 2022 年 ,印度的化学品和药品进口总额为 769.4 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了 26.8% 。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或许这能解释为什么有种说法是, 全球药品供应链的真正上游,不是印度,而是中国 。

从这个角度看,全球供应链只是变得更为 复杂 了,中间节点增加了, 而非大幅脱钩 。

/ 11 /中国供应链出海进行时

中国对外投资已经 连续11年位于全球前三 ,其中 2022 和 2023年 为 全球第二 。经过多年积累,中国企业在全球的供应链投资可谓遍地开花,其中主要的制造业投资目的地包括 印尼 、 哥伦比亚 、 匈牙利 、 德国 和 马来西亚 。

美国 曾经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但现在美国已经 跌出 了中国对外投资的 前十 。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2023年9月的报告,自 2017年 以来,中国对美国的 FDI持续放缓 ,具体而言,中国对美国的年度投资额从 2016年 的 460亿美元 锐减至 2022年 的 不足50亿美元 。

/ 12 /中国对外投资新趋势:绿地投资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企业宣布的 海外投资总额正在增加 , 2022年 已经高达 1631亿美元 。

中国公司正在将目光从美国转向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等市场。

这一趋势在中国的 优势行业 中尤为明显,如电动汽车制造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工厂,以自己的品牌或子公司进行运营,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控生产链,并确保技术和质量标准与国内市场保持一致。

小结与思考

1.当前,全球供应链重塑的 底层逻辑 ,并非完全基于经济学的原理,而是基于 中美竞争态势下的大国博弈 。

2.由于地缘政治等原因,全球供应链正在 重构 ——并非完全脱钩,而是变得更加 复杂 、 多元化 ,需要更多国家的 协同与配合 。

3.全球化 仍是 大势所趋 。未来的全球化,不仅是 市场 的全球化,更加是 供应链 的全球化。

4.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 难以撼动 ,即便中国与美国的供应链直接联系在减少,但是与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们的供应链联系在增加。 中美供应链正更多通过第三国互相关联 。中美脱钩在供应链领域是不大可能实现的。

5.对生于中国的出海企业 而言,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意味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峰瑞资本”(ID:freesvc),作者:沈颖,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全球供应链 中国制造业 供应链重构 中美竞争 贸易摩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