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要搬到上海之前,和美吉姐@张美吉 ,苏菲@黄姝菲 一起恰了顿饭。不可避免得聊到了创业,在听完一众创业者无论如何都几乎成功不了的经历后。以及只要是创业成功的人都是幸存者偏差,越是年轻取得成功的创业者越是幸存者偏差。也就是说他以为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和要素其实都不是关键,都不重要。就像二战时能摇摇晃晃飞回来的飞机,那些所谓的打在身上的“弹孔”,越是显眼,越不重要。听后不禁感叹,那到底怎么样才能创业成功?仿佛永远有层迷雾。因为幸存者偏差带来的后果就是,“归纳法”,这一仅能使用的两种推理方法中的其中一个失效了。但美吉姐话锋一转,题眼其实就在题面上。要想成功,先谈谈失败吧。如果你在创业开始前,已经在脑海中构想好了最低谷时期能够承受的代价,并且愿意接受这一代价。更细一些,假设已经预期能承受500w的失败或损失,和能承受5000w的失败和损失,这两种心态所决定的胆大心细,进步速度,增长空间绝不一样。我能接受失败嘛?我能接受多大的失败?我能接受多久的失败?向死才能生,以终为始。回到执行层面,如果接受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是定性的,那么创业者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缩短量的投入,如何快速缩窄失败的窗口期?如何最快速的“精益”失败?如何以最小成本的投入换取最大“利益”的失败?美吉姐还提了一个捷径?,观察别人的失败,以别人的失败为“砖”,引出自己成功的“玉”。但其实啰啰嗦嗦这么多,道理从小都懂,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嘛。这也是这一演绎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