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10月08日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梦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断裂现象,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缺乏持续性,新旧城区割裂,生活方式难以延续。这种现象源于一种静态的发展理念,认为城市一旦建成便不再需要更新,导致城市建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文章还指出,这种断裂现象不仅影响到城市形态,也影响到市民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造成人们对城市建设的认知偏差,无法理解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和生长的有机体。

🏘️ **城市建设的断裂现象:**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建设缺乏持续性,新旧城区割裂,生活方式难以延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城市框架和基本建设形态的停滞,即使在三线建设时期带来的基础设施进步下也没有得到改善。这种断裂现象导致城市建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新旧城区无法相容,生活方式没有延续性。

🏢 **静态的发展理念:** 文章指出,城市建设的断裂现象源于一种静态的发展理念,认为城市一旦建成便不再需要更新,直到旧城区衰老到丧失大量使用价值,再另起炉灶重新修建千篇一律的新城区。这种理念在后来的土地财政时期,乃至于今天都没有明显变化。这种静态的发展理念导致城市建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也影响到市民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

⏳ **城市建设的动态性:** 文章强调,城市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和生长的有机体,而不是一个一次性建成的固态状态。城市应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而不是等到旧城区衰老到丧失大量使用价值才进行重建。这种动态的城市建设理念可以有效解决新旧城区割裂的问题,并创造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 **乡愁的形成:** 文章认为,城市建设的断裂现象导致了人们对城市建设的认知偏差,无法理解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和生长的有机体。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人们对城市建设抱有静态的理解,认为城市一旦建成便不再需要更新,从而形成对旧城区的一种怀旧情绪,即乡愁。

🏙️ **城市建设的未来:** 文章呼吁人们转变对城市建设的认知,理解城市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和生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次性建成的固态状态。只有转变这种认知,才能创造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建国开始的三四十年间,中国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的城市建设,陷入了城市框架和基本建设形态的停滞,并且在三线建设时期带来的基础设施进步下也没有得到改善。

大部分的中国大城市土著的乡愁都来源于建国以后这个特殊的城建冻结的历史,实际上在战后的辉煌三十年,基本上所有的国家中心城区都已经翻天覆地了,但是中国居然1950年到1980年,大中城市基本上还是那个样子,这个事情是反常的。而反常的认识方式塑造的是什么呢,是一种静态的发展理念。

人们会幻想现代化的成果一经落成便不再加以更新,直到旧城区衰老到丧失大量使用价值,再另起炉灶重新修建千篇一律的新城区,循环往复这个割裂的过程。这种理念在后来的土地财政时期,乃至于今天都没有明显变化。在结果上,它导致了中国的城市建设有明显的断裂,新旧城区不能相容,生活方式没有延续性。这并不是什么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的问题,比如管路电荷不够用之类的。排除这样的因素,依然是割裂的,惊人的割裂。

这种城市形态影响到了市民的精神世界与审美取向。不管是新老居民,往往寻求一个一劳永逸式的城市建设。几乎没有人认为城市是应该不断的零敲碎打,然后不断的一点点更新,然后在三五十年间,把整个建筑群体全部换一遍,然后街区形态换一遍,城市的肌理是可以不断地变化更新生长的。

相反,我们希望一次性建成一个固态的城市状态,然后让他慢慢的破败老朽,然后再去另起炉灶建一个新的。不仅是大城市,大基建近二十年的扩散已经把这个逻辑带到西藏的县城了。

由于人总是下意识地寻找幼年时候的生活状态,因此这个断裂的更新建设过程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核。对于00后来讲,封闭的大型高层住宅小区就会是他们的梦核,就是他们的乡愁,以后黄泥大墓碑被迭代了以后,00后也会怀念他们小时候,怀念里面良好的卫生市政,还有里面绿草如茵的草坪以及修剪得当的园林。他们长大了,这一切便不存在了,尽管他们当时未必能明白,这一切都注定会慢慢消失。

1952年搬进曹杨新村的劳模们会觉得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亭子间是终点,1970年搬进彭浦新村的工人会觉得5层赫鲁晓夫楼是终点,1998年搬进早期港式高层住宅的市民也会觉得三室一厅电梯房是终点。它们当然都不是,但是现在疯狂迷恋南北通透玻璃幕墙铝板外立面的封闭板式高层小区的购房者,肯定也觉得这是终点。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要到1988年才颁布实施,想必诸位也没有见过几栋比这个年长的现代化住宅。现代生活方式对于中国民众就是这么年轻,但是也不妨碍它的表达方式被飞速迭代了几轮。但是迭代不是自发修补和生长,而是越来越快的,超越了人的习惯与感受的汰旧立新。

中国人想象的修旧如旧,就是把所有的东西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全部固化下来。但问题是正常的历史延续也不会让那个风貌一直维持,实际上的历史也是新旧不断衔接延续的历史。而大家每一个阶段认知的现代化都是静止的,并不是动态的。所以说大家对于立足于某一个状态然后不断的零敲碎打,优化更新。人们对这个事情没有认知。是的,不仅没有偏好,甚至没有认知。

我们还年轻的时候,站在亭子间的屋顶上/xx新村的阳台上/xx花苑的飘窗前/xx公馆的玻璃落地窗前,都想象着自己理解的现代化不断生长扩散的未来。但都破产了,或者都会破产。

我们都是抱残守缺的遗老遗少,即使生理年龄依然年轻。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城市建设 乡愁 断裂 静态发展理念 动态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