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2024年10月04日
大学教师397页材料实名举报学术不端:象牙塔里的风暴从何而起?丨快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张峰实名举报同学院两名教师学术不端,并附上397页举报材料,指控其存在论文重复发表、职称评审不公正、内部监督机制失灵等问题。事件引发关注,不仅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真伪,更反映了高校内部“啄序分食学术资源”的现象,值得深思。张峰举报的背后,是职称评定与项目基金等利益分配问题,也反映了高校内部缺乏监督机制、学阀问题严重、人才流通与科研进展受阻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 张峰实名举报同学院教师李小和、王静怡学术不端,指控其论文重复发表、职称评审不公正、内部监督机制失灵等问题。举报材料详细列举证据,包括论文中英文重复发表、成果不符合职称评定标准等。

🎓 事件反映了高校内部“啄序分食学术资源”的现象。高校内部缺乏监督机制,学阀问题严重,人才流通与科研进展受阻,导致职称评定、基金分配等成为内部游戏,学术资源被少数人垄断。

⚖️ 事件引发对学术共同体内部“小圈子”和“学阀”问题的关注,这些问题不仅损害学术公正,更会阻碍科研发展。事件需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并及时公布结果,以维护学术公正和科研诚信。

📑 举报材料中,张峰承认自己实名举报的动机与职称评定与项目基金等利益分配有关,也反映了高校内部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学术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2024-10-02 20:00:00

近日,微博认证为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计算机科学博士张峰的博主发微博,实名公开举报同学院另外两名教师学术不端,西安石油大学对于两人职称评审使用学术不端成果推诿包庇。

张峰还附上397页的举报材料,指控同学院教师李小和、王静怡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他的指控矛头主要指向三个方面。其一,学院内部的学术不端行为(一稿切片三发,三稿六发);其二,职称评审不公正;其三,内部监督机制失灵,存在举报无门与包庇过关现象。在八个附录里,直接指控学术不端的只有附录2、附录6与附录7,其余则是职称评审异议、复议申请、申诉申请。

这起事件应从两个层面来看待。首先当然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真伪问题。

举报材料详细附上了两位同事的发表论文,并以黄色标注出“重复发表”的内容:李小和的三篇文章“中英文三次重复发表”且“拆分切片多发”,王静怡以中英文“一稿双发”;同时,张峰还列举证据,认为两位同事的学术成果并不符合职称评定标准里对“核心以上三篇,至少有一篇权威”的论文要求;此外张峰还出示证据,指控王静怡有三篇文章属于土地研究方向,与职称评审所需的本专业计算机专业论文要求不符,“除去这三篇文章,王静怡老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只发表了两篇一般期刊论文”。

既然张峰已在网络实名举报,那么公开指控就应为其真实性负责,否则的话就是涉嫌污蔑诽谤。张峰指控的学术不端行为集中在“涉嫌重复发表”与“提供虚假信息”。“一稿切片三发”“三稿六发”“中英文重复发表”的指控如果属实的话,当然是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其所申请的职称与经费均有问题。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项目基金也是纳税人的钱,校方与相关部门有责任予以调查。

其次,张峰的网络公开实名举报也堪称一部“象牙塔现形记”。数百页的举报材料令人想起2024年年初“华中农大11名学生公开举报导师”的“盛况”,彼时的“一百多页举报材料”也让外界惊叹。从一百多页到近四百页,“举报越来越卷”的现况堪称一部当代版本的儒林外史,值得放在更大的背景审视。

张峰在举报材料里自认,他之所以实名举报,“确实和我副教授职称评审没有通过有关”,并非因为自己与两名被指控教师有什么私人恩怨。他还透露,2020年院系内部就有针对王静怡国基项目的举报信,但是当时“我没有精力举报她”“不是严重损害我的权益”“申请到国基金也算是学院的业绩”。张峰在“自问自答”里承认,自己从2021年到2024年一直未能评上副教授,“心灰意冷”之后选择了举报。

也就是说,张峰之所以“微博升堂”公开举报,第一驱动力是职称评定与项目基金这样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不是附带的“公平公正”“师德师风”“学校的发展进步”。这足以令人思考如今的高校学术界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学术界本身的性质是分不开的。

高校内部素有“象牙塔”之美称,在外界看来似乎是“高大上”的机构:这里聚集了人类的顶级智力资源,“以知识为业”的体制内教学科研人士一心从事人类求知探索的事业。但其实,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未必就会“一团和气”,往往也会“问题成堆”。大学教职工本身也是有“自利倾向”的一个个小团体,自然也会发生与人事任免、预算分配有关的争权夺利之事,“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与民营企业不同的是,体制内教学科研人士占据的是由财政供养而成的学术资源,堪称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地”。他们无需面对市场竞争,与外界缺乏反馈机制,也少有公众的直接监督,各路专家教授学者对存量学术资源的争抢与分食往往导致“公地悲剧”(tragedy of commons),继而产生窃据名位、垄断资源的种种学阀,化公为私分食学术资源,其对学术界知识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个领域一旦形成了某些学阀,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开山立派”、划分地盘,并以“近亲繁殖”“私相授受”等方式固化“门户之见”。在这个过程中,学阀垄断学术资源,并以亲疏远近分配利益与名位,内部确定“啄序”(pecking order)分食机制,把学术变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举凡职称评定、基金分配都划入各自势力范围,继而形成画地为牢的各个“山头”,人才流通与科研进展都因之板结固化,乃至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人事职称的评定都会变为“裁判员兼运动员”的内部游戏。

以这起事件为例,计算机专业本来就是产学研结合紧密的领域,成果相对容易在市场上验出真金白银。沦为一场“比拼发表文章质量与期刊分量”的游戏,就颇有些舍本逐末的味道。总之,此次事件反映的现象不仅是几篇论文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还生动展示了体制内教学科研界内长期存在的“啄序分食学术资源”现象。既然此事已成为公共事件,那么包括校方在内的相关部门就有必要介入,细致入微地调查整起事件的是非曲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事件也再次显示,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小圈子”“学阀”问题值得重视,长远来看这些问题对公共利益的伤害更大。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run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学术不端 高校 学阀 啄序分食 科研诚信
相关文章